香港中文大學 | 裘槎基金會頒發(fā)獎項予九位杰出科研學者
指南者留學
2022-12-31 12:30:32
閱讀量:1274
<p><img src="https://info.compassedu.hk/sucai/content/1672461173105/1672461173105.jpg" width="808" height="539" /></p>
<p> </p>
<p>(左起)楊英洋教授(中大)、Berthold Jäck 博士(科大)、 陳衍佐博士(中大)、李泉教授(中大)、主禮嘉賓麥德華教授、王鉆開教授(理大)、唐晉堯博士(港大)、黃明欣教授(港大)及李贊恒教授(科大)。</p>
<p> </p>
<p><img src="https://info.compassedu.hk/sucai/content/1672461210378/1672461210378.jpg" width="808" height="539" /></p>
<p> </p>
<p>裘槎麥德華前瞻科研大獎2022得主與主禮嘉賓麥德華教授合照。</p>
<p> </p>
<p><img src="https://info.compassedu.hk/sucai/content/1672461241816/1672461241816.jpg" width="808" height="539" /></p>
<p> </p>
<p>裘槎優(yōu)秀科研者獎2022得主與主禮嘉賓麥德華教授合照。</p>
<p> </p>
<p><img src="https://info.compassedu.hk/sucai/content/1672461267552/1672461267552.jpg" width="808" height="539" /></p>
<p> </p>
<p>裘槎優(yōu)秀科研者獎2023得主與主禮嘉賓麥德華教授合照。</p>
<p> </p>
<p>裘槎基金會今天(12月8 日)舉行頒獎禮,向來自香港中文大學(中大)、香港大學(港大)、香港科技大學(科大)及香港理工大學(理大)九位優(yōu)秀學者頒發(fā)2022年「裘槎麥德華前瞻科研大獎」、2022及2023年「裘槎優(yōu)秀科研者獎」,以表揚他們的卓越科研成就。</p>
<p><br />獲獎學者中,兩位獲頒「裘槎麥德華前瞻科研大獎2022」,四位獲得「裘槎優(yōu)秀科研者獎2022」及三位獲頒「裘槎優(yōu)秀科研者獎2023」。獲獎名單如下﹕</p>
<p><br /><span class="h1">「裘槎麥德華前瞻科研大獎2022 」</span></p>
<p><br />Berthold Jäck博士<br />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</p>
<p><br />陳衍佐博士<br />香港中文大學理學院地球系統(tǒng)科學課程助理教授</p>
<p><br /><span class="h1">「裘槎優(yōu)秀科研者獎2022 」</span></p>
<p><br />黃明欣教授<br />香港大學工程學院機械工程系教授</p>
<p><br />李贊恒教授<br />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教授</p>
<p><br />唐晉堯博士<br />香港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副教授</p>
<p><br />楊英洋教授<br />香港中文大學理學院化學系教授</p>
<p><br /><span class="h1">「裘槎優(yōu)秀科研者獎2023 」</span></p>
<p><br />李泉教授<br />香港中文大學理學院物理系教授</p>
<p><br />馬桂宜博士<br />香港大學李嘉誠醫(yī)學院生物醫(yī)學學院副教授</p>
<p><br />王鉆開教授<br />香港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</p>
<p><br /><span class="h1">「裘槎麥德華前瞻科研大獎2022 」得獎學者簡介</span></p>
<p><br /><span class="h1">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Berthold Jäck博士</span></p>
<p><br />Berthold Jäck博士的研究重點是新型量子材料的制造和表征,這些材料可以促進高能效電子設備和新型量子計算機的發(fā)展。他的研究介乎凝聚態(tài)物理學和材料科學之間,旨在優(yōu)化材料設計以增強電荷載流子和磁矩之間的微觀相互作用,從而產生新的量子現(xiàn)象。為此,Berthold Jäck 博士把使用分子束外延生長的薄膜材料,與使用掃描隧道顯微鏡和電傳輸測量的微觀和宏觀材料表征相結合。Berthold Jäck 博士的最終研究目標是開發(fā)新型顯微技術,進一步研究具有高空間和時間分辨率的電荷載流子動力學,以開拓量子材料研究的新領域。(請按此參閱Berthold Jäck 博士簡歷)</p>
<p><br /><span class="h1">香港中文大學理學院地球系統(tǒng)科學課程助理教授陳衍佐博士</span></p>
<p><br />陳博士專注研究地震學和火山學。位于東北太平洋的海底火山軸海山(Axial Seamount)以結構簡單、地震活躍聞名。觀測站自2015 年建立至今錄得逾十萬次地震,并經歷過一次火山爆發(fā),預計未來幾年會再爆發(fā)。今年9月,陳博士聯(lián)同三間美國大學研究團隊在軸海山進行實地巡航,設置多部海底地震儀和水聽器,以收集實時數(shù)據(jù)。陳博士將利用軸海山獨特的地球物理數(shù)據(jù)集,深入研究海底火山結構,以及地震和火山活動的物理機制,以提高偵測火山噴發(fā)的能力,采取及時災害應變措施。(請按此參閱陳衍佐博士簡歷)</p>
<p><br /><span class="h1">「裘槎優(yōu)秀科研者獎2022 」得獎學者簡介</span></p>
<p><br /><span class="h1">香港大學工程學院機械工程系教授黃明欣教授</span></p>
<p><br />黃教授的研究領域為高性能金屬材料。他發(fā)明了超級鋼鐵材料,創(chuàng)造了合金材料「強塑性」及「強韌性」組合的兩項世界紀錄,以及發(fā)明全球首個表面可殺滅新冠病毒的不銹鋼,成果已授權給企業(yè)用于生產日常用品。黃教授未來將繼續(xù)專注研究高性能金屬材料,包括輕量化鎂合金。這鎂合金的開發(fā)研究獲裘槎基金支持,成果有望在汽車及航空航天工業(yè)獲得應用。(請按此參閱黃明欣教授簡歷)</p>
<p><br /><span class="h1">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教授李贊恒教授</span></p>
<p><br />李教授的研究圍繞超材料賦予的各種非凡光學現(xiàn)象,突出的例子包括隱形斗篷和超分辨率成像。他目前的興趣是變換光學、超表面、非厄米光學和復雜介質。除了電磁波,他熱衷于將超材料的概念擴展到聲波和彈性波。超材料承諾提供基于定制共振微結構的材料特性,以提供傳統(tǒng)方法中難以實現(xiàn)的材料參數(shù)。憑借裘槎優(yōu)秀科研者獎,他將利用材料增益和損耗、材料參數(shù)的時變能力,目前稱為時變超材料,以及超材料在量子光學領域的應用,探索構建超材料的新維度及其物理現(xiàn)象。這些超材料可用于制造非常靈敏的傳感器,實現(xiàn)非互易信號通信并開發(fā)新的量子成像技術。(請按此參閱李贊恒教授簡歷)</p>
<p><br /><span class="h1">香港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副教授唐晉堯博士</span></p>
<p><br />唐博士是物理化學家與材料科學家。他從事的新型活性納米機械人研究,協(xié)同使用化學、納米技術和軟物質物理學的技術,合成一系列可以透過化學反應提供動力、引導和編程的納米機械人。研發(fā)成果有望在醫(yī)療保健及新型功能材料中應用。唐博士的團隊將繼續(xù)研發(fā)新的合成手段和物理工具,以了解如何將單個納米機械人融入到智能材料中,將以往只有生命系統(tǒng)中才有的獨特特性,在新智能材料上實踐與應用。(請按此參閱唐晉堯博士簡歷)</p>
<p><br /><span class="h1">香港中文大學理學院化學系教授楊英洋教授</span></p>
<p><br />楊教授專注研究有機催化劑,并設計了一系列新型有機小分子催化劑,應用于無金屬催化反應,包括用于生產高價值的藥物中間體,促進新型藥物的合成及研發(fā),以及提升生物柴油的生產效率等。楊教授將利用非共價鍵的相互作用,把手性和非手性有機催化劑連接,開發(fā)適用于各種化學反應、無金屬的新型催化系統(tǒng),令不同的化合物構件更容易獲取,從而提高燃料、化學品、藥品、染料、顏料和功能材料的生產效率。研究將加深科學界對催化劑的理解,并促進高價值化合物的生產。(請按此參閱楊英洋教授簡歷)</p>
<p><br /><span class="h1">「裘槎優(yōu)秀科研者獎2023」得獎學者簡介</span></p>
<p><br /><span class="h1">香港中文大學理學院物理系教授李泉教授</span></p>
<p><br />李教授的研究領域橫跨能源材料及器件、生物醫(yī)學?;诮饎偸牧孔觽鞲芯吒哽`敏度、多功能和高穩(wěn)定性的優(yōu)點,李教授將開發(fā)結合原子力顯微鏡壓痕測量技術和金剛石量子傳感的測量平臺,能對不斷演化的生命系統(tǒng),例如活細胞,進行精準的持續(xù)監(jiān)測,并分辨出其形變源于壓痕技術施加的力抑或細胞自身的演化,解決一直以來生物力學研究中的瓶頸問題。研究將有助對活細胞進行生物力學研究,并為納米材料力學、癌癥療法及組織工程的發(fā)展提供新方向。(請按此參閱李泉教授簡歷)</p>
<p><br /><span class="h1">香港大學李嘉誠醫(yī)學院生物醫(yī)學學院副教授馬桂宜博士</span></p>
<p><br />馬博士是次研究的重點,主要利用肝癌作為模型系統(tǒng),了解細胞的表型可塑性及癌干細胞是如何導致治療反抗和腫瘤復發(fā)。</p>
<p> </p>
<p>馬博士的研究團隊辨識及標記出肝癌干細胞、內在的調節(jié)因子、信號傳送路徑,及不同腫瘤微環(huán)境因素下的角色,以致令肝腫瘤可以維持一個更原始的狀態(tài)。借著「裘槎優(yōu)秀科研者獎」,馬博士及團隊將開展T細胞免疫逃逸及其與肝癌的癌干細胞關聯(lián)的機制研究,以跨學科的方法進行,包括CRISPR檢測、高通量類器官免疫藥物分析和單細胞轉錄組學。(請按此參閱馬桂宜博士簡歷)</p>
<p><br /><span class="h1">香港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王鉆開教授</span></p>
<p><br />許多生物系統(tǒng)進化出了優(yōu)異的表面特性,通過最少的消耗,實現(xiàn)了最高效的信息與能源的傳遞和管理。受這些獨特的生物系統(tǒng)的啟發(fā),王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開發(fā)創(chuàng)新的功能性仿生表面,解決多領域科學與技術瓶頸問題。科學上,王教授及其團隊回答了三個跨世紀的經典問題—固液接觸時間的最小極值是多少、如何實現(xiàn)液體自主擇向和如何克服1756年發(fā)現(xiàn)的萊頓弗羅斯特物理效應。技術上,其科研團隊引領了仿生表界面科學在流體輸運、可逆水下粘附、相變傳熱和能源收集等領域的應用前沿。(請按此參閱王鉆開教授簡歷)</p>
<p><br /><span class="h1">有關「裘槎麥德華前瞻科研大獎」/ 「裘槎優(yōu)秀科研者獎」</span></p>
<p><br />「裘槎麥德華前瞻科研大獎」(前稱「裘槎前瞻科研大獎」)及「裘槎優(yōu)秀科研者獎」是裘槎基金會最頂尖的獎項,頒授予極具才華及學術成就足以在國際學術界競爭的學者,經多位國際權威科學家嚴格評審各候選人的科研工作后,選出得獎者。</p>
<p> </p>
<p>每名「裘槎麥德華前瞻科研大獎」得獎者可獲港幣500萬元?!隔瞄秲?yōu)秀科研者獎」的資助(包括聘請?zhí)娲v師費用)上限為港幣約300萬元。</p>
<p> </p>
<blockquote>
<p>注:本文由院校官方新聞直譯,僅供參考,不代表指南者留學態(tài)度觀點。</p>
</blockquote>